首页>文库>工单中心>黄廖版现代汉语复习笔记

需要支持?

如果通过文档没办法解决您的问题,请提交工单获取我们的支持!

黄廖版现代汉语复习笔记

黄廖版现代汉语复习笔记上——公众号【大学百科资料】整理

现代汉语复习笔记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语音
第三章 文字
第四章 词汇
第五章 语法

第一章 绪论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概念: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2.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言。
3.语言: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4.共同语与民族共同语:
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5.基础方言:
(1)含义: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2)以何种方言为基础方言,取决于这种方言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
6.现代汉语的两种形式:
(1)口语: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
(2)书面语: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形成的,具有与口语不同的风格。
7.现代汉语规范化:
(1)什么是语言规范化?语言规范化就是明确某一语言的共同语及其内部一致的标准。
(2)什么是现代汉语规范化?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其内部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同时对它的书写符号——文字的形、音、义各个方面也要制定标准进行规范。
(3)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是什么?
①语音方面:以北京话为标准;
②词汇方面: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
③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并不代表北京话任何一个语音成分都是标准的;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是说北方话词汇有很大的普遍性,但并不是说北方话中所有的词都可以进入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说现代著名作家的优秀白话文著作为典范,但应指出的是以这种著作的一般用例而不是特殊用例作为语法规范。
(4)怎样进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
首先,必须依靠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
其次,要做好调整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弄清楚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哪些分歧或不合规范的现象及其原因,然后找出处理办法。
8.现代汉语方言:
(1)含义: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只通行于一定的区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2)七大主要方言及代表:
①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包含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
②吴方言:以苏州话、上海话为代表。
③湘方言(受北方方言影响较大):以长沙话为代表。
④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
⑤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⑥闽方言: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⑦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
(3)在复杂的方言区内,有的可再分为若干方言区(又称次方言),甚至再分为“方言小片”。
9.现代汉语的特点(重点):
(1)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表现在:
①没有复辅音。在一个音节内,无论开头或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②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单元音或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③有声调。每个音节都有若干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2)词汇方面:
①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这些单音节语素构成大量单音词和双音词。
②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表现在:
A.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词代替,例:“目——眼睛”等。
B.有些多音节词被缩减成双音节词,例:“彩色电视机——彩电”。
C.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词,例:“离休”等。
③新词的构成广泛应用词根复合法。例如:“江河”、“山峰”等。
(3)语法方面:
①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于语序和虚词,不大用形态。例如:“不很好”和“很不好”,因语序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在“我的弟弟”和“我和弟弟”
中,“的”表示偏正关系,“和”表示并列关系,由于虚词“的”与“和”的不同,因此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意义也不相同。
②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即无论语素组成合成词、词组成短语、词或短语形成句子,都有主谓、偏正、动宾、补充、联合五中基本语法结构关系。
例如:词“地震”、短语“地面震动”、句子“地面震动了”等都是陈述关系的主谓结构。
③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汉语里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成分,词在语法方面呈现出多功能性;反之,同一种句法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其对应关系复杂,不是一一对应。例如:汉语中的兼类词。
④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A.数词和名词结合时一般需要在数词后加个量词,而量词又随它后面的名词而不同。
例如:“一头牛”、“一个人”、“一张纸”、“一粒米”等。
B.语气词常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
例如:“是他吗?”、“是他吧!”、“是他呢。”等。
10.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11.推普:
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人们交际困难,利于社会交往,利于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传声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语言输入和语音识别问题的研究,对推普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国际往来和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减少了语言交际困难,促进国际交往。
12.著作:《语法讲义》朱德熙;《中国现代语法》王力;《汉语语法学》邢福义——小句本位;《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五度标记法;《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汉语语音学》周同春;《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三语素;《言语交际学》刘焕辉;《修辞学通论》王希杰——四个世界
1.语言的含义:
第二章 语音
(1)从结构上说,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从功能上说,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分阶段一视同仁的为社会体服务;
(3)从人与文化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利用语言积累知识形成文化,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其特征在于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
(4)从人与客观世界关系来说,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工具。
2.语音的含义: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由发声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能够进行社会交际。
3.语音的属性:
(1)物理属性:语音和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2)生理属性:①呼吸器官是由肺、气管、胸腔、横膈膜构成的,能呼出气流,气流是语音的动力;
②发音器官是由喉头和声带构成的;
③共鸣器官是由咽腔、鼻腔和口腔构成的,三者都起共鸣器的扩大声音作用。
(3)社会属性:①约定俗成性:同一个音可以表示不同意义,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音表示;
②系统性:不同语言或方言有不同的语音系统,从物理和生理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音,在语言中可能认为是相同的音。
4.声音、语音的四要素:
①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颤动的快慢。语音里有声调,语调的不用,主要是因为音高的不同变化决定的。
②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与发音体颤动幅度的大小有关。语言中的重音轻音是由于音强不同所致。
③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颤动时间的久暂。有的用来区别意义。
④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银色的差别主要取决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造成音色不同的条件:发音体不用;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不同。所以,任何声音都是四要素的统一体,语音也不例外。
5.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1)发音体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3)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
6.语音和其他声音有何异同:
①异:只有有词句意义的声音才是语音,像笑声,呻吟声都不是语音;
②同:产生于物体的颤动,有物理、生理、社会三种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根本』属性。
7.语音单位:
(1)音素: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分为辅音和元音两类。
(2)音节:①含义:音节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人们从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片段。
②发音时发声器官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通常情况下,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普通话的音节都带有特定的声调。
③汉语中有些比较复杂的音节的韵母包含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
④韵腹是音节中主要元音,韵腹前的元音就是韵头(如a 、o、e、é、i、u、ü、er、-i),反之韵腹后即韵尾(如高元音i、u,鼻辅音n、ng)。
8.普通话音节结构特点:
(1)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用四个音素符号来拼写,也可以用一至三个音素符号来拼写。
(2)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 (3)音节可以没有辅音。
(4)汉语音节都有声调,都有韵腹;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
9.调值:
是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普通话的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shǎng]声(三声)、去声(四声),其调值分别为55、35、214、51。
10.调值的语音特点:
(1)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的高低;
(2)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没有跳跃。
11.相对音高: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同一基础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幅度。
12.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13.五度标记法:
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一种方法。
为了把调值描写得具体、好懂,因此采用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标记声调,有著作《汉语口语语法》。
14.声调:指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声调符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ā、á、ǎ、 à。
15.音位:(1)含义: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是按语音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
(2)音位的归纳:
①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是语音的辨义功能、互补分布、音感差异;
②音位可归纳为辅音音位、元音音位、声调音位。
(3)音位变体: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
(4)音位变体的分类:
①条件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
②自由遍体:没有环境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变体。
16.区别特征:某种语言的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样的语音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叫做区别特征。
17.互补分布: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局部出现在相同位置上,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这就叫做互补分布。
18.元音:是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19.辅音:是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子音。
20.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1)从受阻于否看: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的时候受到某个部位的阻碍;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不受阻碍。这是元音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
(2)从紧张程度看:发辅音时,发音器官成阻的地方特别紧张;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
(3)从气流强弱看:发辅音时,气流较强;发元音时,气流较弱。
(4)从响亮程度看: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颤动,声音一般不响亮;发元音时,声带颤动,声音比辅音响亮。
21.元音和辅音的图在书上,很重要。
22.声母:
(1)含义: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以发音部位作重点,详见P29表)
(2)按发音部分,普通话声母可为七类:
①双唇音(b、m、p);②唇齿音(f);③舌尖前音(z、c、s);④舌尖中音(d、t、n、l)⑤舌尖后音
(zh、ch、sh、r);; ⑥舌面前音(j、q、x);⑦舌面后音(g、k、h)。
23.韵母
(1)含义:位于音节后段,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
(2)按结构可作以下划分
①单元音(10个)分为7个舌面元音(a、o、e、ê、i、u、ü)
2 个舌尖元音(-i)(该舌尖元音可发作舌尖前和舌尖后,因此记为两个)
1 个卷舌元音(er)
②复元音(13个)分为4个前响元音(ai、ei、ao、ou)
5 个后响元音(ia、ie、ua、uo、üe)
4 个中响元音(iao、iou、uai、uei)
③元音加鼻音(16个)元音加-n(an、ian、uan、 üan 、en、in、uen、 ün)
元音加-ng(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3)按韵母的发音可作以下划分“四呼”:
①开口呼(韵母不是i、u、ü并且不起头的韵母) ②齐齿呼(i或以i起头的韵母)
③合口呼(u或u起头的韵母)
④撮口呼(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
24.连续音变:连着念的音素,音节或声调有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做连续音变。
25.轻声:轻声不是独立的声调,是四种声调共同的音变现象,是四种声调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是一种原调现象,是特殊的音变现象。
26.轻声的作用(要求会举例):有些轻声音节具有区别词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
(1)区别词义:例如:①他的孙子在工厂当工人。②古代的孙子是一位军事理论家。
两句中的“孙子”都是名次,但词义不同,前句的“孙子”是指儿子的儿子,“子”是虚语素,读轻声;后句的“孙子”是人名,这个“子”古代表示对人的敬称,不是虚语素,读上声。
(2)区分词性:例如:①办事情不能大意。②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很清楚。
前句中的“大意”是疏忽的意思,是形容词,意读轻声;后句中的“大意”是指
“主要的意思”,是名词,“意”读去声。
27.儿化的作用(要求会举例):
(1)区别词义:有的词儿化后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头——脑袋;头儿——领导。
(2)区分词性:①兼动、名两类的词或形容词,儿化后就固定为名词。
例如:画(名词、动词)——画儿(名词);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②有的名词、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
例如:手(名词)—— 一手儿(量词);堆(动词)—— 一堆儿(量词)。
③有些代词、副词、动词和重叠的形容词也有儿化现象。
例如:那儿、顺便儿、玩儿、好好儿、慢慢儿。
(3)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有的词儿化后就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例如:小皮
球儿、小河儿、勺儿、头发丝儿、小王儿。
28.补充:音素发音辨析
黄廖版现代汉语复习笔记上
第三章 文字
1.文字:
(1)含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作用:①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更加精密和丰富。
2.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历史最悠久而且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唯一的文字。
3.汉字的特点:
①汉字的主要特点是它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②汉字具有一定程度的超时空性;
③汉字同音不同形,具有分化同音词的作用;④汉字不分词连写;
⑤汉字的结构是个方块形。
4.汉字的演变:
①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文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②甲骨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特点是:笔形是细瘦的线条,拐弯多事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异体字较多。
③金文:通行于西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特点是:笔画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
④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大篆一般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字形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仍有少量异体字。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
⑤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汉字由象形到不象形的转折点。
⑥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字形方正,笔画没有波磔,书写方便。
⑦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笔画有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形没有波磔;狂草产生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⑧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形体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自独立,易写好认。
5.现代汉字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代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6.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笔画和部件。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又称偏旁。
7.部首: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具有字形归类作用。
8.笔顺:是书写汉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
9.形旁的作用和局限性:
(1)作用:表示字的意义类属,帮助了解和区别字的意义。
(2)局限性:①由于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变化,有些形旁的意义不好理解;
②由于字形的变化,有的形旁不好辨认了或位置特殊。
10.汉字的造字法:
(1)独体字:①象形: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②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分为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两种。
(2)合体字:③会意: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分为异体会意字、同意会意字两类。
④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的新字。有的形声字有省形和省声情况。
11.“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12.汉字的整理包括简化笔画、精简字数等:
(1)简化笔画:①类推简化;
②同音或异音代替; ③草书楷化;
④换用简单的符号;⑤保留特征或轮廓; ⑥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
(2)精简字数:①整理异体字;②规范印刷体字型;③更改生僻用字;④统一计量单位名称。
(3)其他整理:①整理异读词;②整理异形词。
13.汉字标准化要求对汉字进行“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1)定量:①含义:是指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
②历代字书收字数目表中,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收录9353个小篆(不含重文1163);清代张玉书等的《康熙字典》收录了47043个汉字;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自海》收录了85568个汉字。
③1988 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语委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字7000个(通用字),其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对300万字语料的检测结果是:2500个常用字覆盖率达97.97%,1000 次常用字覆盖率达1.51%,3500字合计覆盖率达99.48%,《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字数3500个是符合实际的。
(2)定形:是指规定现行汉字的标准字形。
(3)定音:是指规定现行汉字的标准读音。
(4)定序:①含义:是指规定现行汉字的排列顺序。
②汉字的排列方法有义序法、音序法、形序法三大类。
14.补充:造字法参考例字
(1)象形:月、雨、口、牛、羊、车、舟、泉、瓜、马、豕、鱼、丫、凹、伞、虫、水、爪、衣、宀、
贝。
(2)指示:上、下、三、本、末、朱、甘、刃、一、二、寸、卡、甩、乒、乓、刁。
(3)会意:武、休、取、明、涉、益、从、森、磊、林、茧、籴、笔、邮、窜、轰、聂、尕、尜、夼、
拿、歪、尖、凼、掰、擤、咩、甭、巯、见、囚。
(4)形声:洋、芬、吩、氛、纷、忿、汾、份、盆、沐、沫、沽、湖、亭、考、薅、绳、牭、政、娶、
功、朴、机、杠、杖、杌、村、材、杉、杈、杨、枝、枇、松、枪、拄、麈、注、疰。
第四章 词汇
1.词汇: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众多词语的汇集,即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2.词汇的作用:
①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②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③词汇越丰富越发达,语言本身也就越丰富也发达,表现力也就越强。
现代汉语是世界上最发的的语言之一,首先就是因为它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
3.语素:(1)含义: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
(2)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
(3)分类:语素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出各种类型。
①按音节多少,可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②以语素的构词能力为标准,将语素分为成词语素(自由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其中不成词语素又分为不定位不成词语素和定位不成词语素。
4.词: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词由语素构成,词和语素都是词汇单位,也是语法单位。
5.短语: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由词逐层组成的语言单位,表示一定意义,也是造句成分,可以单用,多数能单说,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6.区别词和语素的方法为剩余法;区别词和短语的方法叫扩展法或插入法。
7.固定短语:
(1)含义: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的词语。
(2)分类:固定短语可分为专名(专有名称)和熟语两类。
8.自由短语:与固定短语相对,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的需要的临时组合,自由短语一般久称为“短语”。
9.略语:(1)含义:略语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
(2)分类:可以分为简称和数词略语两类。
①简称:简称是较复杂的名称的简化形式,相对全称而言,把全称删减成简称,大都选取名称中有代表性的语素或词。
②数词略语:对一些联合结构,选择其中各项的共同成分加上所包含的项数,即构成数词略语。
10.词的结构:词:(1)单纯词:①单音节单纯词
②多音节单纯词:A.连绵词:a.双声
b.叠韵
c.其他
B.叠音词
C.音译外来词
(2)合成词:①复合式合成词:A.联合型
B.偏正型
C.补充型
D.动宾型
E.主谓型
②重叠式合成词
③附加式合成词:A.前加式
B.后加式
Ⅰ.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Ⅱ.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Ⅲ.连绵词:指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表示一个意义而不能拆开成两个语素的词。
11.词根:指的是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12.词缀:指的是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固定的不成词语素。
13.现代汉语由两个语素组成的词占大多数,也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这时词的内部构成可以不止一个层次。
14.词义:
(1)分类:①理性义: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或叫概念义、主要意义。
②色彩义(附属义):A.含义:色彩义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
予的特定感受。
B.分类:a.感情色彩;b.语体色彩;c.形象色彩。
(2)性质:①概括性:概括出对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②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应。
③民族性:同类事物,在不同的语言里用什么词、用几个词来表示可以不同,词义概括的对象范围也可以不同,体现其民族性,不仅在理性意义上有民族性,在附加色彩上也可以显示。
④客观性:任何词义的形成都要以一个客观事物为基础,若无客观事物,则词义不存在。
15.义项:
(1)含义:词的理性义意的分项说明。
(2)分类:①基本义:词源上说的词的原始意义。
②转义:词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其引申义指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其比喻义指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
(3)词根据义项的多少可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
①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的词。②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的词。
16.同音词:同音词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是多词同音。
17.义素:(1)含义: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又叫词的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
(2)分类:①共同义素:同组中的共同特征。②区别义素:区别特征。
18.语义场:(1)含义: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
(2)分析重点:语义场分析中,主要分析类属义场、关系义场、顺序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
19.同义义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
20.同义词:
(1)含义:同一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
(2)差别表现: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色彩方面的差别、词性方面差别。
①理性义意方面的差别表现在:意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集体与个体的不同、搭配对象不同、侧重点不同、从反义词辨析。
②色彩方面的差别表现在: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风格色彩不同。
(3)作用:①可以使语言的表达精确、严密;②可以使语体风格鲜明;
③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④可以使语气委婉;
⑤同义词连用,可加强语势,使语境完足。
21.反义义场、反义词:
(1)含义: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
(2)构成反义的两个词必须是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的。
(3)分类:①互补反义义场;②极性反义义场。
22.语境:
(1)含义: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
(2)分类:①上下文语境;②情景语境(社会现实语境)。
(3)语境对词义的影响(问答题:要点、举例):
①语境使词义单一化,即在一定的语境下只使用一个义项。
例:“打”是有很多义项的词,但在“打铁”这样的语境中只适用“锻造”这一个义项。
②语境使词义具体化,即语境可以对次以进行任意的分割,可指其中某一部分。
例:“球”。“削球”中的“球”是乒乓球;“又会拦网又会扣球”中的“球”指排球等。
③语境增加临时性的意义,有些词出现在一定语境中的时候,词义中增添了一些新的义素。
例:“观鱼”的“鱼”一定是活的,突现了【活】这样的义素;“煎鱼”中的“鱼”一般是死的,增添了【死】的义素。
④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即词语在怎样的语境中出现。
例:“骑马”可以说,是因为“骑”可以在“骑马”这样的语境中出现;“骑床”不可以说,是因为“骑”不能在“骑床”这样的语境中出现。
23.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1)基本词汇:
①含义: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
②特点:稳固性、能产性(构词能力强)、全民常用性(使用面广、使用频率高)。
(2)一般词汇:
①古语词:A.来源于古代汉语
B.包括:a.文言词;b.历史词:表示历史上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
C.作用:a.可使语言简洁匀称;
b.可以表达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
c.可以表达幽默、讽刺等意义。
②方言词。
③外来词:A.含义:也叫借词,是指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
B.分类:a.音译词; b.部分音译部分意译的或音意兼译;
c.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 d.借形。
④行业语:各种行业应用的专有词语。
⑤隐语: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内部人懂得使用的特殊用语。
(3)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有区别和联系的关系。
①区别:与基本词汇相比,一般词汇变化快、构词能力弱、使用面窄、使用频率低。
②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24.熟语:
(1)含义: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
(2)分类:①成语:A.含义:是一种相传延用,含义丰富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B.特征: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风格典雅性。
C.来源: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D.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极少数不是的。
E.四字格成语五种基本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补充结构、主谓结构。
②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短语,其主要特征是含义简明、形象生动,
通俗有趣。
③歇后语:A.含义: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
B.分类:喻意歇后语、谐音歇后语。
25 新词产生的原因: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
26.词义的演变:
(1)原因:①新事物的产生;②人的认识提高;③人的习惯是延伸词义。
(2)途径(途径+解释+举例):
①词义的扩大,即扩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
例:“收获”由专指“农业的收成”扩大到指称“一切行为的所得”,如“学习收获”。
②词义的缩小,即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
例:“为了”,原义含有原因和目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现只表示目的。
③词义的转移,即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
例:“灌输”原指“把流水引到需要水的地方”,现转指“输送(思想、知识等)”的意义。
(3)词汇的规范化遵循理性原则和西行原则,对方言词、外来词和古语词进行规范。
第五章 语法
1.语法:
(1)含义: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事指语法学。
(2)语法体系:①是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即语法是各种规则交织成的整体,是自成系统的;
②是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
(3)分类:语法学分为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
①词法: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
②句法: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4)语法的性质(论述+举例):
①抽象性:是语法最基本的性质。语法从词和句的个别和具体的东西中抽象出来,把作为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基础的一般的东西拿来,并以此构成语法规则、语法规律。例:汉语里有“看看”、“说说”、“写写”、“学习学习”、“讨论讨论”这一词的重叠现象,这反映出一条词的变化规律:有些动词可以用重叠的方法表示动作的某一语义类型,即表示“少量”、“短时”。
②稳固性:即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缓慢得多,由于它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系统,因此变化较为缓慢。例:汉语把语序和虚词用作重要的语法手段,古今如此。
③民族性:即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时也表现在语法上。不同语言的语法有同有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是特点所在。例如:俄语用词形变化 (形态)表示词的句法功能,语序就比较自由;而汉语里的词没有表示句法功能的形态变化,词在句子里充当什么成分,主要靠语序来表示。
(5)语法单位可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它们都是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
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可以组合成合成词,有的可单独成词。
②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一部分加上句调可单独成句。
③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大多数短语可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④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6)语法的特点:
①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于语序和虚词,不大用形态。
例如:“不很好”和“很不好”,因语序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在“我的弟弟”和“我和弟弟”中,“的”表示偏正关系,“和”表示并列关系,由于虚词“的”与“和”的不同,因此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意义也不相同。
②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即无论语素组成合成词、词组成短语、词或短语形成句子,都有主谓、偏正、动宾、补充、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
例如:词“地震”、短语“地面震动”、句“地面震动了”等都是有陈述关系的主谓结构。
③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汉语里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成分,词在语法方面呈现出多功能性;反之,同一种句法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其对应关系复杂,不是一一对应。例如:汉语中的兼类词。
④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A.数词和名词结合时一般要在数词后加个量词,而量词随它后面名词而不同。
例如:“一头牛”、“一个人”、“一张纸”、“一粒米”等。
B.语气词常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
例如:“是他吗?”、“是他吧!”、“是他呢。”等。
(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表示的内涵,即通过语法形式显示出的意义。
(8)语法形式:能表示语法意义的形态,虚词、语序及句子的语调等的外部表现。
(9)语法研究应遵循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
2.词与词类:
(1)词类含义:词类是语法性质的分类。
(2)划分目的: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
(3)分类依据: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是参考的依据。
(4)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在句子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务;词与词或短语的组合能力。
(5)词的形态:分为构型形态和构词形态两种。
(6)词的意义:这里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7)词的分类:
①实词:指的是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
②虚词:是指没有词汇意义光有语法意义,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
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8)构词法:构词法是研究词的构成,即词的结构规律,主要研究怎样由语素构成不同的词。
(9)构形法:构形法研究词的形态。它只是语法学词法研究的对象,研究同一个词汇意义的词因语法意义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语法形式及其与语法意义的关系。
(10)词类的划分:
①词类划分至今仍有分歧,分歧的直接原因在于各家依据的分类标准不同,主要原因在于汉语的词本身大都没有形态依据。
②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是功能,而汉语主要实词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即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11)词的兼类:是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3.短语:
(1)含义: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又叫词组。它是大于词而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
(2)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3)短语的分类:
①按短语构成要素是否凝固来分:固定短语、临时短语(非固定短语)。
②从意义上分:单义短语、多义短语。
③按成句能力分:自由短语、不自由短语(黏着短语)。
④按层次多少分:一层短语(简单短语)、多层短语(复杂短语)。
⑤按功能分:

A.名词性短语:名词性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定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用名量词)、“的”字短语、“所”字短语。
B.谓词性短语:谓词性联合短语、偏正短语(状中短语)、动宾短语、中补短语、主谓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比况短语。谓词性短语可细分为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
(4)短语的结构类型:
①五种基本类型: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分为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
②其它类型: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助词短语(分为“的”字短语、“所”字短语、比况短语)。
(5)单义短语、多义短语:
①含义:单义短语是只有一个意义的短语;多义短语是不止一个意义的短语。
②形成多义结构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语言结构的有限而意义无穷,用有限的结构表达无穷意义不能不产生一个语言结构表达多种意义的现象。
4.我们分析短语和句子的方法来源于国外结构主义语法学派的“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分析时尽量切分出两个直接组成成分,即一分为二,所以又叫“二分法”。析句法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切分,二是定性。
5.正确的切分应满足的条件:
①从结构上看,切分出的两个成分必须是语法单位;
②从功能上看,切分出的两个成分必须有语法关系,或者习惯上能组合、搭配;
③从意义上看,切分出的两个成分加起来符合整体的原意。
6.层次分析法:(1)优势:层次分析法最能反映出短语和句子内部的组合层次。
(2)层次分析法的两种图解方法:
①从大到小一分为二的切分式图解;
②从小到大合二为一的组合式图解。
7.八种一般句法成分: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
(1)主语:
①含义:是被陈述的对象。
②分类:名词性主语、谓词性主语。
③名词性主语后面的谓语在词性上不受限,只要语义能搭配,可用各种谓词充当;
谓词性主语后面的谓语要受限制,它总由非动作性谓词(含判断动词、形容词等)充当。
④语义类型:施事主语、受事主语、中性主语。
(2)谓语:
①含义:是陈述主语的。
②谓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③动词单独做谓语的条件:A.用在对话里;
B.用在复句的分句里,特别是在先行句和后续句里;
C.用在对比、排比句里;
D.常常要加上一定的语气词或动态助词。
④形容词单独做谓语的条件:A.在对话里,提问句和回答句都可以这样用;
B.用在复句的分句里,主要是对比句或是先行句、后续句里;
C.有时在句末要有语气词。
⑤名词充当谓语的四条件:A.只能是肯定句,不能是否定句(名词不能接受“不”的修饰)。
B.只能是短句,不能是长句。
C.一般只是口语短句,不能是书面语句式。
D.限于说明时间、天气、籍贯、年龄、容貌、数量等口语形式。
⑥谓语的意义类型主要看谓语对主语的作用,
可分为三类:A.注重于叙述;
B.注重于描写,即描写主语的形状;
C.注重于判断说明,即说明主语的类属或情况。
(3)动语:①含义:是支配、涉及后面的宾语的成分,表示动作行为。
②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
③动语和宾语是共现共存的两个成分,句内有宾语必有动语,无宾语就没有动语。
(4)宾语:
①含义: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涉及的对象。
②分类:A.名词性宾语;
B.谓词性宾语:充当宾语时有条件限制,只能出现在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语后面。
③词义类型:A.受事宾语;B.施事宾语;
C.中性宾语:结果宾语、处所宾语、时间宾语、工具宾语、方式宾语、原因宾语、目的宾语、类别宾语、存在宾语、其他宾语。
④宾语是动词分类的主要依据。根据带宾语的情况把动词氛围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
按所带宾语的性质,把动词分为名宾动词、谓宾动词、名谓宾动词。
(5)定语:
①含义: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②分类:根据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可将定语分为限制性定语、描写性定语两大类。
③多层定语的排列次序:
从外层算起,依次是:A.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B.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C.量词短语或指使代词;D.动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E.形容词性短语;F.表示质料、属性和范围的名词、动词。
(6)状语:
①含义:是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②语义类别:限制性状语、描写性状语。
③状语一般放在主语后面,一些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情态、条件、关涉对象或者语气的状语有时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前面。
④多层状语的顺序大致是: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对象。
(7)补语:
①含义: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②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③语义类型: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可能补语。
④多层补语大多为两层,只有少数是三层,能作多层补语的只有四种,其排列顺序从外到里依次是:趋向补语、处所补语、数量补语,紧靠动词中心语的是结果补语。
⑤补语与宾语的顺序:
A.补语在宾语前,这是补语最常见的位次;B.补语在宾语后面有条件限制;
C.补语出现在宾语前面和后面,即宾语夹在两个补语的中间,限于能离合的双音趋向动词充当宾语。
总之,先补后宾是大量的、无条件的位次;先宾后补,或宾语居中有条件限制。
⑥补语和宾语的辨认办法(简答题):
A.看标记,即有无助词“得”,有就是补语。可插入助词“得”也是补语,而某些动词含语素“得”,如“获得丰收”等,中间的“得”是构词成分,不是助词。
B.看关系,可用提问法,看动词后的词语能回答什么,能回答“动词+什么”的是宾语,如“爱干净”;能回答“动词+得(怎么样)”的是补语,如:“扫干净”。
C.看词性,宾语可由名词性和谓词性的成分充当,以名词性为主,补语限于由谓词性成分充当。
(8)中心语:中心语根据同它配对的成分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补语中心语三种。
8.独立语:
(1)含义: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或句法成分没有结构关系,既不互为句法成分,但又是表达上有作用的成分,这种没有配对成分的特殊成分叫做独立语。独立语可出现在句首、句末或句中。
(2)分类:从表意作用看分四类:
①插入语:表示肯定或强调的口气,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表示消息来源,引起对方注意,表示总括性的意义,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表示对语意的附带说明。
②称呼语:用来呼唤对方,引起注意。
9.单句的句型、句式和句类:
③感叹语。
④拟声语。
(1)单句句型:①主谓句:A.名词谓语句: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结构类)
B.动词谓语句:
a.把子句:指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主动句。
b.被字句:指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c.连谓句: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d.兼语句: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有使令式、爱恨式、选定式、“有”字式。
e.双宾语:有指人和指事物双宾语的句子。
f.存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是用来描写环境或景物的特定句式。分为存在句、出现句、消失句三种。
g.比较句:表示比较的句式。分为“比”字句、“没”字比较句和“不如”比较句、“和”字比较句。
C.形容词谓语句: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②非主谓句:A.名词性非主谓句:由名词或定中短语形成。
B.动词性非主谓句:由动词加语调形成。
C.形容词性非主谓句: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组成。
D.叹词句:由叹词形成。
E.拟声语句:由拟声词形成。
(2)单句句类:①陈述句: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的句子。
(语气类) ②疑问句:A.是非问:结构像陈述句但用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等。
B.特指问:用疑问代词和由它组成的短语来表明疑问点,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做出答复,句子往往用升调。
C.选择句:用复句的结构提出不止一种看法供对方选择,用 “是”、“还是”连接分句。
D.正反问:由谓语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的格式构成。
③祈使句:要求对方做或不要做某事的句子。
④感叹句:带有浓厚感情的句子,一般用降调。
Ⅰ.单句:是由短语或词充当的有特定的语调,能独立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Ⅱ. 句型:是根据句子结构分出来的类。
Ⅲ. 句类:是根据全句语气分出来的类。
Ⅳ. 主谓句: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
Ⅴ. 动词性语句: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Ⅵ. 非主谓句:分不出主语、谓语的单句。
Ⅶ. 疑问句:具有疑问语调,表示提问的句子。
*补充:句子的变换:
(1)他上海人。(名词谓语句)——他是上海人。(动词谓语句)
(2)桌子上放着书。(存在句)——书放在桌子上。(一般动词谓语句)
(3)护城河边长满了荒草。(存在句即特定的动词谓语句)
荒草长满了护城河边。(一般动词谓语句)
(4)感情淹没了理智。(一般动词谓语句)——感情把理智淹没了。(“把”字句)
——理智被感情淹没了。(“被”字句)
(5)他被石头把脚砸伤了。(“被”、“把”共现句)——他的脚被石头砸伤了。(“被”字句)
——他被石头砸伤了脚。(“被”字句)
——石头把他的脚砸伤了。(“把”字句)
——他把脚砸伤了。(“把”字句)
(6)他是大个儿。—— 他大个儿。—— 他的个儿大。—— 他个儿大。
(动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10.不影响句型的因素:
①语气词的有无,不影响句型。“你去吗?”、“你去!”、“他去。”这三句句类不同,意思不同,但句型相同,都是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②倒装与否。“怎么了,你?”与“你怎么了?”同是主谓句。
③倒装与否。“他派谁去?”与“派我去。”,主语省略的也是主谓句。
④独立成分有无。“看来快下雨了!”与“快下雨了!”,都是非主谓句。决定句型的因素是结构,是主干部分:主语或主语中心、谓语或谓语中心、宾语或宾语中心,如主谓句。
11.“把”字句特点:
①动词的非光杆性。动词后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
②“把”的宾语一般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常常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
③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
④“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
⑤“把”有提宾的作用。能被“把”提出的一定为宾语。
12.“被”字句特点:
①动词一般只是处置性的,跟“把”字句里的动词差不多,动词后多有补语或别的成分。
②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
③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
13.“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区别:
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被”字句表示受事主语被处置,被处置结果多带来“遭受”、“不如意”的语言色彩,少数是如意的和中性的。
14.兼语句与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的区别:
①停顿处和加状语处不同。
②第一个动词性质不同,只配的对象不同。兼语句的动词多有使令意义,支配的是人,不是一件事。
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的动词无使令意义,支配的是一件事,不是一个人。
15.单句和短语的区别:
①句子有特定的语气、句调,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等;
短语没有特定的语气、句调,因此没有陈述短语、疑问短语等。
②短语有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等八个配对成分;
句子也有八个配对成分,还多出独立语这种语用成分,共九个。
③句子有成分的倒装和省略,有倒装句、省略句;短语没有倒装短语、省略短语等。
④句子有表述性,短语没有。
16.变式句分为省略句和倒装句:
(1)省略句:在一定语境里,为了语言的经济原则,说话时往往会省去句中某个句法成分,即省去已知信息。如果离开了这样的语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才行,即为省略句。可分为对话省和因上下文省两类。
(2)倒装句:调换原句的成分位置的变式句。倒装句可调换位置的成分,可以回复原位而句法成分不变,常见的是主谓倒装和定语、状语后置。倒装句也叫易位句。
17.复句:
(1)含义: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复句前后有隔离性停顿,书面用句号或问号、叹号表示。复句的各分句间一般有句中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
(2)意义类型:
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①联合复句:包括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类。
②偏正复句:包括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五类。
(3)结构类型:根据结构层次分为:一重复句、多重复句。
(4)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它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也叫“紧缩复句”。
18.修辞:
(1)含义:修辞是在适应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的前提下,积极调用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的对语言的加工。
(2)原则:得体性原则:适合题旨、符合情境。
19.辞格:
(1)比喻:也叫“譬喻”,就是打比方,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食物或说明道理。
(2)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3)借代:也叫换名,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名称,借同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4)拈连:又叫顺拈,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的用于乙事物。
(5)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
(6)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意在彼。
(7)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
(8)排比: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增强内容和语势。
(9)层递:根据事物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
(10)顶真:也叫联珠,用上句结尾的词做下句的起头,是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11)回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有机联系。
(12)对比:也叫对照,是把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的一种辞格。
(13)映衬: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做陪衬的辞格。
(14)反复。(15)设问。(16)反问。
20.辞格间的对比:
(1)借喻和借代:①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②借喻侧重于“相似性”;借代侧重于“相关性”。
③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2)排比和对偶:①排比是三项或更多项的平行排列;对偶只是两项的对称并列。
②排比的每项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对偶两项的字数必须相等。
③排比常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对偶力避字面的重复。
(3)层递和排比:
①层递着眼于内容上有等级性(级差性),构成层递的几个语句在内容上须是递升或递降的;
排比着眼于内容上平列性,构成排比的内容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相关的几个问题。
②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
排比在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往往要用相同的词语。
③层递重于内容;排比重于形式。
(4)顶真和回环:
①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和连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其轨迹是直线型,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
②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变幻词语顺序,利用他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反映从甲事物到乙事物,轨迹是圆周形。它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
(5)对比和对偶: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对称”。
②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上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
(6)衬托与对比:衬托有主次,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二十相互依存的。
(7)反复与排比:
①反复两项就可以,排比要三项或三项以上。
②构成排比的三项必然连续出现;反复可以间接出现。
③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
④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强调气势。
(8)设问与反问: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②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有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思想。
21.修改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搭配不当:A.主谓搭配不当;B.动宾搭配不当;C.定、状、补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②成分残缺:A.主语残缺;B.谓语残缺;C.宾语残缺;D.定、状、补缺少或不完整。
③成分多余:A.主语有多余成分;B.谓语有多余成分;C.宾语有多余成分;
D.定语有多余成分;E.状语有多余成分;F.补语有多余成分。
④语序不当:A.定中位置颠倒; B.把定语错放在状语位置上; C.把状语错放在定语位置上;
D.状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 E.把句中状语错放在句首状语位置上;
F.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G.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⑤句式杂糅:两种说法混杂;前后牵连。
*补充:
(1)构词法(复合式合成词):
①联合型:途径、体制、价值、关闭、收获、改个、治理、汇集、美好、寒冷、健美、善良、骨肉、尺
寸、领袖、眉目、买卖、始终、来往、开关、反正、方圆、横竖、利害、国家、质量、窗户、
人物、忘记、动静、干净、好歹、人民、解剖、丝毫、伟大、衣服、功用。
②偏正型:气功、冰箱、热心、小说、游击、腾飞、倾销、筛选、火红、葱绿、蜡黄、雪亮、
笔直、痛快、飞快、石林、雪白、工人、烧饼、粉饰、奶牛、牛奶、民生、大寒。
③补充型:提高、说服、推翻、立正、指正、合成、压缩、推广、延长、改进、扩大、车辆、书本、马
匹、枪支、人口、羊群、纸张、花束、船只、房间、稿件、照明、戳穿。
④动宾型:司机、管家、司令、站岗、美容、投资、注意、动员、挂钩、达标、有限、失业、
认真、革命、碰壁、无论、用功、立春。
⑤主谓型:体验、霜降、民主、地震、日食、海啸、气喘、月亮、年轻、肉麻、心酸、耳鸣、
蚕食、胆怯、自动、自学。

下载权限
查看
  • ¥
    免费下载
    评论并刷新后下载
    登录后下载
  • {{attr.name}}:
您当前的等级为
登录后免费下载登录 小黑屋反思中,不准下载! 评论后刷新页面下载评论 支付以后下载 请先登录 您今天的下载次数(次)用完了,请明天再来 支付积分以后下载立即支付 支付以后下载立即支付 您当前的用户组不允许下载升级会员
您已获得下载权限 您可以每天下载资源次,今日剩余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