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背诵
-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则,专指组成词、短语、句子等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的规则。
- 语法术语的两个含义:①语法规律,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②语法学(知识或理论),即语法学者对客观语法事实的说明,带有主观性。例子:“曹雪芹虽然没学过语法,可是他写的书中的句子都合乎语法。”
- 语法研究什么①(西方传统语法学)词法:词的分类、构词法、构形法;句法:句法结构(短语)、句子的分类。构词法:按照语法规则构成新词的方法;构形法:构成同一个词的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形式(即词形变化)的方法。②(近年我国语法学)语法研究分为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
- 语法的性质:(抽象性、稳固性、民族性、递归性)
- 抽象性(哲学角度)
所谓“抽象”,任何一种语法规律均是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归纳而来的。语法是从众多具体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例子:a.汉语里的“看、说、写、讨论、研究”可以说成“看看、说说……” 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量少或者时短。b.“N1的N2的N3”(我的弟弟的书籍、儿子的朋友的朋友……) 结构切分:(N1+N2)+N3 c.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可以重叠,但重叠的方式不太一样。 性质形容词的重叠方式:AB AABB 漂亮 漂漂亮亮;动词的重叠方式:AB ABAB 研究 研究研究;离合词的重叠方式:AB AAB 散步 散散步
由此可见,语法指的是抽象出来的公式,舍弃了个别的、具体的内容。语法具有概括性、抽象性。
②稳固性(历史角度)
语法的变化发展比较缓慢(比起语音、词汇来缓慢得多)。因为语法是一个由各种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系统.如果废弃一条规则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语法系统跟着变化,这样就会使人们不习惯,交流思想就难以进行。例子:a.古今视角:汉语把语序和虚词当做重要的语法手段;主语位于谓语之前,修饰语位于中心语之前。B.中外视角:德律风——电话 科学 卡车 酒吧
语法的稳固性并不限制语法的演变,新的语法规则总会逐渐产生出来。例子:“我,作为一个语言工作者,有责任促进汉语规范化。”“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划线部分的用法在“五四”以前的白话文里没有,后来才慢慢在书面语里运用开来。
因此,语法既具有稳固性,又具有时代特征。
③民族性(人文角度)
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上。不同语言的语法有同有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是特点所在。例子:a.俄语用词形变化表示词的句法功能,语序比较自由;汉语词在句子里充当的成分主要由语序表示。b.同样重语序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可能不同。汉语“我写字”,藏语“我字写”;汉语“两本书”,傣语“书两本”。c.汉语中名词和数词组合中间要用相应的量词,如“两本书”;英语则不用量词,“two books”。
因此,语法具有共性和个性,我们不能因为共性而忽略民族性特点。
④递归性(结构角度)
递归性,即保证有限规则可以生成无限句子的内在机制。例子:叔叔来了——叔叔的叔叔来了——叔叔的叔叔的叔叔来了…… 他不知道这件事——我不知道他不知道这件事——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他不知道这件事……
因此,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可以反复无限得使用有限的规则,从而使句法结构复杂化。5.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
6.划分词类的依据
① 分类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三方面。语法功能是主要依据,形态和意义是参考依据。三者合称为词性。
- 词的语法功能,即词的分布功能,
A.主要是指实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位。实词都能充当语法成分,知识不同类的词会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例子:老师来了吗? 老师、来——主语、谓语 了、吗——不作句法成分
B.指实词与实词之间的组合能力。这一类能否与另一类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关系等等。例子:一个口罩√ 很口罩× 不口罩×;例子: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程度渐深)
C.虚词没有做句法成分的功能,但有依附实词表示语法意义的能力,即与什么实词结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等等。例如“的”用在偏正短语里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② 词的形态:
A.构形形态,例如重叠,“研究”重叠为“研究研究”,“老实”重叠为“老老实实”;英语中,n+s/es,v+ed/ing,adj+est;汉语中,名词+们,动词+了/着/过。
B.构词形态,例如加上词缀,“凿”这个语素可单独作动词,加词缀“子”就构成了另一个词汇意义的词“凿子”,这个后缀“子”就是构成名词的构词形态。
评价:从词的内部形态标准去给词类划分,在英语中是比较可靠的。但是在汉语中是有一定局限的。汉语不是形态语言,形态在汉语中缺乏普遍性,也没有强制性。因此在汉语词类的划分中,形态只能作为辅助标准。
- 词的意义,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等,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例如,“马、牛、羊”等的词汇意义各不相同,但可以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意义。
评价:根据词汇意义确定词类也不是很可靠。因此,意义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作为参考标准,不能成为主要标准。
例子补充:突然﹣忽然 疫情来得很(突然)(突然)的情况 “突然”是形容词;”忽然”是副词。黑(形容词)–黑色(名词) 打仗(动词)–战争(名词)
7.如何区分“了1”(动态助词)“了2”(语气词)?
①处在句子中间的“了”为“了1”,如“小明偷了猪”;
②处在句末的动词、形容词后面的“了”为兼类词。既有动态助词的功能,表动作、性状的实现,也有语气词的功能,表事态的变化。即“了1+了2”,如“自行车他骑走了”“枫树的叶子红了”;
③句末的名词性成分后面的“了”为“了2”,如“他已经完成10篇论文了”。
8.补语与宾语的辨认
①分辨动词后的成分是补语或是宾语,主要是看标记、关系和词性。
②看标记。就是看有无助词“得”,有就是补语。可插入助词”得”也是补语。而某些动词含语素”得”,像”获得丰收、取得胜利、觉得好看、心情显得很沉重”,中间的”得”字是构词成分,不是助词。
③看关系。可用提问法,看动词后的词语能回答什么。能回答” V 什么?”的是宾语,能回答“V得<怎么样>”的是补语。例如”爱干净”和”扫<干净>”。
④看词性。宾语可由名词性和谓词性的成分充当,以名词性为主。补语一般限于由谓词性成分充当,例外就是表时间(时段)的名词性成分,如”我等了你<三个小时>了”,可拿它和”我浪费了三个小时了”比较,用”把”字提宾法来鉴别,能用”把”字提到动词前的是宾语,否则是补语。动词后面是量词短语的话,如”看了三次”和”看了三本”,有动量词的就是补语,有名量词的是宾语。遇到”看书看了三个小时”,这里有表时间的名词性偏正短语,这就可用变换法,”看书把三个小时看了”不合原意,”三个小时”是补语。这种名词性补语是有条件的,表时量(时段)的才能作补语。
- 把”字句有四个特点:
①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单独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例如:“把书放在桌子上、把地种上庄稼、把茶喝了、把信带着、把情况谈谈”。或者是动词前面有状语,例如”别把脏水到处泼”。但是如果动词是动补型双音节词,就可以单独出现,例如”不要把直线延长”。韵文中可以不受上述限制,如可以说”把家还”之类。
②“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常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例如”把书拿来、把那支铅笔带上”。说”把书拿来”时,这书是确定的某一本书或某些书。如果用无定的、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例如”不能把真理看成谬误、把一天当作两天用”
③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如“咬、打”,不能说“把他认识了、把他知道了”,而可以说“把他打了、把他绑起来”。因此,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有、没有”等不能用来作谓语动词。没有处置性的动词比较少见,例如”一出门槛,便把慰问对象忘个一干二净”、”只把目录看了一遍”。
④“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例如不能说”他把青春愿意献给家乡的建设”、”我们把困难敢踩在脚下”、”我把衣服没有弄坏”、”为什么把这消息不告诉他”。不过熟语性句子有例外,例如”怎能把人不当人呢”。
10.兼语句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子的区别?(A.我请他来B.我知道他来)
①停顿处和加状语处不同。兼语句( A 句)在第一个动词后,不能有停顿( V ),不可加状语;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B 句)可以。
②第一个动词性质不同,支配的对象不同。兼语句的动词多有使令意义,支配的是人,不是一件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的动词是认知、言说类动词,支配的是一件事,不是一个人。
③变换式也不同,如 B 句可变换成”他来,我知道”。兼语句不能说”他来,我请”。
10.辞格比较题
(一)比喻VS比拟
①满天的阳光下,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②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南逃了。
1、例①有两处比喻,例②是比拟(拟物)。
2、联系:比喻与比拟都是两事物相比较,同时也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旨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如例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瓜的色泽、样貌以及瓜的大,例②则生动活泼地描摹出敌人逃跑时狼狈的模样。
3、区别:(1)比喻重在“喻”,取其一个相似点,通过喻体加以形象描绘,并不涉及本体事物其他方面属性的描写问题。如例①以”翡翠雕刻”喻瓜的色泽与整个光洁晶莹的外形,以”斗”喻瓜的大。本体喻体一主一从关系。
(2)比拟重在“拟”,物我不分,把拟体的特征加给本体。把本体完全当作拟体来描述。例②把敌人当作狗来描述,拟体(狗)并不出现,直说本体”夹着尾巴”,这就是比拟。敌人与狗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二)借喻VS借代
① 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泥。
② 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1、例①为借喻,例②为借代。
2、联系:两者有相近的地方。都不直接提及所指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之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代替,有形象化生动化的效果。
3、区别:(1)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如例①,鲁迅借用“落水狗”喻挨了打的敌人,有借“落水狗”代“挨打的敌人”的意思,而例②则仅仅用“菜园子”代蔬菜,用“菜篮子”代替“副食品”,具体代抽象,无比喻意味。
(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则侧重“相关性”。“落水狗”与“挨打的敌人”在其狼狈的样子上有相似性,同时也能体现作者对敌人一种鄙视、愤恨的情感态度,而例②侧重于“菜园子”与“蔬菜”、“菜篮子”与“副食品”之间的相关性,无特殊的情感态度。
(3)借喻往往可以改成明喻和暗喻,借代则不能。如例①“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可以改为“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像打落水狗一样打敌人”,而例②则不行。
(三)顶针VS回环
① 拜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经手。
②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
1、 例①是顶真,例②是回环。
2、 联系:它们都通过使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接。
3、 区别:(1)”顶真”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从“拜师”到“访友”,从“访友”到“经手”,一环扣一环,递接而下,其轨迹是直线形,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
(2)“回环”是在词语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变幻词语顺序,利用它们的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反映从“你的”到“我的”,又从“我的”到“你的”,其轨迹是圆周形,反映事物间相互依存或密切联系关系。
(四)对偶VS排比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火光映得满天红,满山红,满江红。(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 例①是对偶,例②是排比
- 联系:它们都通过重复相似的结构或词语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
- 区别:(1)排比是三项或者更多项的平行排列,对偶只是两项的对称排列。如例①中则是两项结构的对称排列“宝剑”对“梅花”,……例②则是三项“满天”“满山”“满江”
(2)排比每项的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如例②中到“极为广泛的歌声”从五个字变为了十个字,但不影响它仍处于平行的排比结构中,而对偶两项的字数必须相等如例①所示。
(3)排比常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如例②中“歌声”接连出现,而对偶则力避免字面的重复,如例①所示。
(五)排比VS反复
①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火光映得满天红,满山红,满江红。
- 例①是反复,例②是排比
- 联系:二者都包含重复的元素,都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 区别:(1)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如例①中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交错使用,着眼于“沉默啊”与“在沉默中”词语的字面反复,而例②则着眼于“满x红”这一结构上的相同、意义上的联系,与语气的一致。
(2)反复的修辞作用是突出强调,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语势。如例①突出强调了沉默中“爆发”“灭亡”的两条出路,这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又是对世人的互换;而例②排比作用是增强语势,层层上扬。